2015.12.25. 週五
乙未 戊子 乙亥 丙戌
舊曆十一月十五日
林朝英(1739.2.18~1816.10.16)
*臺南人。1767年入郡庠,次年喪父,讀書之餘繼承家族海運事業,往來臺灣大陸之間。1778年築宅園,有「一峰亭」及「蓬台書室」書齋。1789年為貢生,1802年以資授中書銜。嘉慶初,修臺灣縣學文廟,熱心公益。
*林朝英,字伯彥,號梅峰,一峰亭、鯨朝英,台灣縣人(台南人),生於 1739 年(乾隆四年),卒於 1816 年(嘉慶 21 年),享年 78 歲。他 28 歲入郡庠,50 歲為歲貢生,63 歲始授中書科中書,可見功名進展遲緩,尤其是在入郡庠及拔薦歲貢生之間,數次赴秋闈,皆名落孫山。
林朝英於 29 歲喪父。讀書之餘,還得料理家務;林家擁有商船,往返海峽兩岸貿易,因此能直接從內地取得書畫及資料,由於他的時代距鄭板橋、李鰤較近,獲得觀摩他們作品機會較多,所以受其影響。
繪畫、書法、雕刻,林朝英無不精通,他的畫以水墨花卉為主,筆下的芭蕉、荷花、梅、竹富有動態感;構圖與他的「行草字形有近似之趣」,運用的筆墨也如他的「書法般的蒼勁」。他的一幅自畫像,於 1983 年第一次公開展示。林朝英穿皮袍戴帽,一名琴童隨侍身側。令人驚異的是他將自己畫成「睜一眼,閉一眼」,個中原因,不得而知。
一般流行以書法筆意畫竹,而林朝英郤以畫竹筆意寫字,撇捺之間,似片片竹葉,人稱「竹葉書」,但也有人說他得「鵝群體」的真髓;總之,他的字瀟灑出塵,有雄偉之美。
他還擅長雕刻,無論竹頭或木癭,經其雕刻,靡不成器。
林朝英既是一位藝術家,也是一位慈善家,築城、修孔廟、救災賑難,一再慷慨捐輸。1813年(嘉慶 18 年),曾獲清廷頒「重道崇文」匾額,併賜從六品光祿寺置正職銜;2 年後建石坊永為紀念,這座石坊今移台南市公園內。
1934 年,林朝英子孫計劃遷移他的台南縣新化舊墓於台南市南門外,始掘得其墓誌銘,次年(1935 年)「始政四十年紀念博覽會」墓誌銘的磚刻在台南歷史館展出,而後再埋葬於新墳。
林朝英遺世之作,都是 60 歲以後的作品,此乃他在自己的「藝術生命」之前,有一段長時間投注於追逐功名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