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

萬年縣治


2015.11.29. 週日

萬年縣治紀念碑記
萬年縣治-

地點:臺南仁德區清王宮前
明永歷十五年(1661),鄭成功入台,改台灣(今安平)為安平鎮、赤崁樓為承天府,總號曰東都明京。
設一府二縣,府曰承天,府北之縣曰天興,府南之縣曰萬年。其後,鄭成功之子鄭經改承天府稱東寧,
並將天興縣、萬年縣提升為天興州、萬年州。
二贊行作為明鄭時期萬年縣(州)衙署,已歷三百四十餘年,文獻雖亦足以徵,然亦有訛傳為治在興隆里(今左營)者,
茲經委託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戴文鋒教授進行學術研究,已釐清明鄭時期萬年縣(州)治實為二贊行,而興隆里實為
清治時期鳳山縣之縣治,為糾正以訛傳訛之謬誤,回復歷史真實原貌,是於昔日二贊行溪港口之清王宮廟前,興工立碑,
以資後人紀念,並期能落實後代之鄉土教育與本土歷史之深值。

2015年11月25日 星期三

重新規劃的德記洋行


市定古蹟原英商德記洋行,去年展開近30年來首度大規模的展場翻修,將於29日重新開幕,新展場以倒溯的方式,帶民眾打開安平的時光寶盒,重現17世紀及19世級的安平歷史,還有密室逃脫互動遊戲,兼具歷史教育、知識、趣味性,將老古蹟重新活化。
重新翻修後的德記洋行邀請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石文誠擔任策展人,以「洋行貿易」為主題,重現古安平貿易場域,民眾由2樓展場進入,最先映入眼簾的從2015年開始往前追溯的歷史年表,彷彿走入時光隧道,19世紀安平的洋行、貿易,展場內「兵備道執照」,是當時台灣官府同意英商德記洋行在安平設分行的執照,還有海關地界石碑及當時的秤、打字機、計算機及餐具等,營造出當時外商在台灣的生活空間。
在密室逃脫遊戲空間內,於180分鐘內順利答對與展覽有關的12道題目後,就能消除門上的12道紅外線,在不觸動警報器的情形下順利出門,前往1樓參觀17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荷蘭文物,有澎湖文化局借展、首次在台灣展出的日本棹銅,當時從日本進口的銅條,一部分被用來鑄錢幣。並介紹荷蘭人航海的路線、洋行緣起、交易模式等。
1樓出口處還以畫作及半邊水桶的造景,讓參觀民眾可以模擬外商坐在竹桶裡,搭乘竹筏往返台江內海、運河貿易的情景。
文化局副局長周雅菁表示,德記洋行第一代展品台灣先民早期生活蠟像功成身退,新展場重新規劃事前取得奇美文化基金會與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的尊重與支持,希望可以吸引民眾再到德記洋行參觀。



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

鄭仔寮的記憶



成功里是舊地名「鄭仔寮」的一部分,過去鄭仔寮是一大片魚塭,如今的好市多賣場、警五分局都是建在魚塭之上,漁、農民的住宅也多以「草仔寮」、「竹籠仔厝」居多。如今成功里已是北區的「別墅區」,里長鄭景元為了讓小朋友知道過去的生活,請來耆老說故事配合老照片,讓小朋友用紙黏土做「古早厝」。
 台南俗稱「府城」。以前台南是被城牆包圍起來的古城,城內與城外的生活可說天壤之別,當時要從鄭仔寮出入府城,最快的方式就是通過現在民德國中附近的「小北門」。四十年前,鄭景元的記憶中,鄭仔寮當時還是一大片的魚塭與屯墾區。
 從小在鄭仔寮長大的鄭景元回憶,當時鄭仔寮有許多魚溫與農田、蓮田,鹽水溪還沒有設立堤防。他小時候的遊樂場就是在魚塭間、河床上與同伴玩樂,若遇到下大雨魚塭氾濫,魚群跑出來,有時候早上起床還會發現水淹到「眠床腳」,他還會在床底下抓魚。
 鄭景元長大之後,離鄉工作一陣子,回到家鄉發現改變了許多。現在有近百分之八十的居民都不是在地人,有許多舊時的文物早已被大眾遺忘。
 為了能讓現在的孩子能體會「兒時記趣」,去年鄭景元請來當地的耆老講故事、蒐集老照片,讓小朋友照著故事、圖像做出當時的「古早厝」。今年鄭景元計劃找一片農地,仿照舊時的耕作方式當作示範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