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4日 星期日

鯽魚潭


2016.閏2.15. 週一
丙申 庚寅 丁卯 戊申

鯽潭霽月

大灣低地主體在台南縣永康市到仁德鄉之間,台南市東端與仁德鄉接壤部份為大灣低地之一部,海拔多在10公尺以下,其西側緊接台南台地。大灣低地在十七世紀仍為內陸大湖,在Johannes Vingboons 1640年繪製的「澎湖島及福爾摩沙海島圖」上可以清楚辨識。而Symon Jacobsz. Domckens 繪製於1644年的「赤崁地區農地與道路圖」中更可看到湖中畫著雁鴨狀的禽鳥,可能也是雁鴨類候鳥遷移的棲地;湖邊有兩處開墾的農地與房舍,並有道路直達赤崁地區。此湖應即為清代所稱「鯽魚潭」,根據乾隆十七年「重修台灣縣志」所載,當時鯽魚潭廣納眾水,為一長達二十餘里的狹長湖泊,湖中多生鯽魚,官方徵收漁稅;潭水並有灌溉之利,又名「龍潭」,為旱災時期祈雨所在;由於景色優美,又名「東湖」,特宜賞月,「鯽潭霽月」為當時台邑八景之一。

同治年間成書的「台灣府輿圖纂要」中記載,由於連遭地震與颱風,潭南端的虎仔山頹陷,潭水由北流轉向南流。此後,似乎潭面漸減,成為陸地。至今,中山高速公路沿大灣低地西側闢建;由台南市裕農路到仁德鄉,在太子廟附近過水圳仍有「鯽魚潭橋」可以聊資追昔。

台南市位於嘉南平原的南段,在多山的台灣島上,地形相對十分平坦;在台灣主要都市之中,台南市的地形也最為低平。全市地表大致呈現東南高、西北低的走向,最高點海拔不過30公尺;而佔全市面積三分之二的的安南區與安平區大致多在海平面3公尺以下,其中還有鯤身內海與四草湖隔鹽水溪南北相望,二者均為昔日廣闊台江內海的殘餘,見證四百年間的滄海桑田。全市地形由東而西可概分為大灣低地、台南台地、櫻丘砂丘、與安平平原四個地形區。

構成台南過去發展的陸地主體是台南台地;當年吸引移民入台,靠的是台江內海的航行之利,而今內海已經大半浮陸成為安平平原;櫻丘沙丘則串連台地南端與外海沙洲,以形成內海;台地東緣稜線與大灣低地的高差,給予府城內陸防禦屏障。由於絕大部份的土地乃近代潟湖淤塞後陸化所形成者,因此在鄰近海岸的區域有許多海岸線變遷的遺跡,而潟湖地形消長的區域也因地制宜衍生出特殊的土地利用模式,譬如鹽田、漁塭、漁撈活動等;同時也形塑出亞熱帶特殊的濱海生態體系,包括紅樹林沼澤、豐富的魚蝦貝類、繁多的遷移性水鳥等。


    許多歷史文獻中記載的地理景象都在城市的逐漸拓展中消逝了,譬如荷蘭時期台南台地的森林、台江東岸平原上的梅花鹿群,清朝台灣八景中府城的勝景,以及台江內海昔日浩瀚寬廣、阡陌帆影等景象,如今都已消逝難以想像。然而,如果仔細觀察、追索,仍舊有許多地理景觀及生態資源,在時光推移中還被保存於繁華樂鬧的角落裏,尋找這些可供追尋地理景觀變遷及生態資源的景點,對於整個府成的規劃,或者是社區營造,可能都有特殊的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