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5日 星期一

安平晚渡


2016.2.15. 週一
安平晚渡

台地以西的安平平原,包含廣闊的安南、安平區,以及北、西、南三區的一部,昔日是台江內海的範圍。安平與府城隔內海相望、對渡,漁戶撒網捕魚的景致,由府城隔江看夕照的風情,在安平看海潮進鹿耳門的壯闊…歷次台灣八景中的「安平晚渡」、「沙鯤漁火」、「鹿耳春潮」、「赤崁觀海」等,正說明昔日台南美景一半在這片內海--江海所以映月!

隨著台南沿海與台灣內陸的逐漸開發,因洪水而從上游山區夾帶的泥沙逐漸淤淺內海。道光三年(1823年)七月,的數日大風雨消歇之後,台江竟已浮陸,鹿耳門頓成廢口;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海漲暴作堆沙,台江被切割成南北二處內海,由大西門可達安平。因此,半月城起因於府城早先的地形,內海填平了,府城半月不再映江!

福州船政學堂1875年測繪的「台灣府城並安平海口圖」清楚標示了當年滄海桑田的結果。而在福州船政學堂以近代測量科技所轉現的二維空間地圖上,府城的城池形狀實在不很「半圓」;二十年後,日本據台開展的一系列更精確的地圖測繪,自然更不會描述府城為半月形。「半月沈江」成為一段美麗的文學或勘輿佳話。

生態失落

由莿竹城、木柵城、而夯土城,由貿易城堡而成為台灣第一大街市,府城逐漸確立為完全以人為主的體系。古代築城,是儘可能利用居高臨下的地勢,城垣往往在地表的高阜之上,而遇到水體,則必要時建立水門以跨越,否則就止於水岸;也就是順應地理條件發展。城市的民居與街道,也往往利用水岸舟楫之利而逐步建設,河岸原本是大多數植物自然繁茂生長,各種動物棲息、繁衍、取水的重要生態地帶,往往也是一個流域中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地區;當聚落沿著河岸向內陸與上游擴張,原本的自然生態必然直接受到衝擊。

如今,已經很難追溯台南原本的河岸與海岸生態,例如,沿竹溪的哈珍拿森林生態究竟如何組成?由於海岸地帶的人為開發已久,海岸及平原上原始植生態甚難確定,從有限記載上看到的「菻荼井」或「林投井」等名稱,或許暗示原本林投茂密。然現今僅可在海岸線上人跡較罕處發現零星分布的林投樹叢,如鹿耳門溪海口附近沙丘、四草大眾廟與鎮海城附近。一般平坦空地上自然生長者多為高莖禾本科植物,篦麻以及構樹、血桐;老聚落附近則多見黃槿、榕樹、欖仁群落。構樹又稱鹿仔樹,為台灣梅花鹿之重要食物,昔年台灣曾為世界著名鹿皮出產地,其來有自;黃槿則為海濱第一線上最常見的本土生喬木。

依現況而言,地勢低漥的西部湖泊與河流出海口概為鹹水,紅樹林沿河川支流可上溯數公里之遙,如鹿耳門溪支流竹筏港溪等河岸即呈紅樹林景觀;其最大群落在四草湖一帶,不僅面積廣,而且植株高而茂密。這些地區均吸引相當數量水鳥及水生物棲息,由於人為墾殖、建築棄土傾倒及廢水污染,各河口紅樹林生存面臨極大威脅。沿海砂丘密植木麻黃為防風林,迄今尚大致保持良好。平原以東少數殘存的原野可見到疏林草原景象,僅竹溪、柴頭港溪溪岸數十公尺範圍內可見到林木茂密的景觀。市區內亦多見引入外來種植物,其生長良好而景觀特殊顯著者有鳳凰樹、羅望子、金龜樹、芒果等

藍綠雙環

隨著日本殖民事業的開展,半月府城終於成為殖民政府在政治象徵與發展現代都市上的障礙。日據時期的市區改正,幾乎完全拆除清代的城牆,改闢為道路,僅餘下成大與南女中二小段遺跡。然而,1911年的都市計畫同時勾勒出一個大致以公園道串連部分舊城牆、城門、新指定公園、圓環與綠地的綠環佈局。在光復後的歷次都市計畫中,由國內規劃師進一步擴充形成連接大型公園的近似四分之一圓形的公園與林蔭道路系統。這些人工創造與保留的綠地系統,除了當年主要目的是為了提供林蔭景觀之外,從今天的角度,也具備建構都市生物棲息地的機會。

台南市原本發展起於貿易,仰賴水岸條件發展為港市,內海與眾多大小河川提供便利的運輸體系,聚落與街市因此開展。當水體條件不再,特別是淤積浮陸,則昔日的港道就成為旱陸,或由沿港邊的小道路,發展為街衢,像五條港等。從荷蘭東印度公司到清朝為止,大體順應自然條件而發展的市區道路系統,是有機而不規則的巷弄,大正時期開展的都市道路系統,幾乎捨棄了這些小巷弄,也由於並未都在原先的巷弄基礎上拓寬,許多老巷弄成為追索舊有地形地貌的好線索。

日據時代由於五條港與清代運河的淤淺,於1938年在內海浮陸邊緣新鑿台南運河,正好與殘餘內海形成環繞安平新市區的一圈水域。孔憲法(民80)首先為文指出逐漸發展成形的藍綠雙環發展機會。如能進一步確保柴頭港溪、竹溪作為外環的生態綠廊,整治鹽水溪與嘉南大圳,以及保護台江殘餘的四草湖到鹿耳門溪的濕地生態,半月與台江雖去,台南或許仍能更好的掌握自然地形與生態過程,開展健康的發展型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