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4日 星期日

半月沉江


2016.2.15. 週一

半月沉江

台南台地緊接大灣低地西側,大抵北以鹽水溪為界,自起永康市洲仔尾與鹽行附近逐漸隆起,向南在仁德鄉十三甲與虎山附近明顯下降,而止於三爺宮溪,南北綿延約12公里;東高西低,寬約4公里。台地稜線偏在台地東側,最高處在永康市網寮、第一公墓一帶,達海拔40公尺;由北而南,有許多高度約25至30公尺間的小丘突起,從大灣低地西望,呈現陡峭的台地崖景觀。台地主稜西側除幾座小丘突起及若干溪流切割外,大致平坦;這些溪流正是台南府城今昔的主要河川,自北而南,分別是柴頭港溪、德慶溪、福安坑溪、以及竹溪,幾乎都發源於台地中部。其中,德慶溪與福安坑溪已經在都市發展過程中被埋入人工地層之下,但是,老市區地表起伏仍然不時透露出曾經被河川切割過的訊息。

(一)柴頭港溪

仔細觀察民國64年農林航測所繪製的航照基本圖,在今天的東寧路與小東路之間,林森路東側的東寧公園中,有幾個個水塘。在1998年的台南市數值航測地形圖上,可以看到這地區由北至南的凹陷地帶,北側主要水塘面積較大,海拔不及18公尺,其東側100公尺距離內地表高程即升高至海拔22公尺以上,柴頭港溪由此水塘發源,向北偏西流入鹽水溪。溪谷在東豐路以北漸次寬闊而深,谷底與坡頂高差常在十公尺以上,形成台南市與永康市的天然界線,也使台南台地北部的東側屬於永康市,而西側屬於台南市。

柴頭港溪下游在荷鄭時代似為台江內海的一處凹岸,富於舟楫之利,河口的柴頭港可以航行到安平或與內海其他港口對渡。西元1680年鄭經在此建築「承天府行臺」,作為別館並奉侍母親董太夫人靜居,又稱「北園別館」。明鄭滅亡之後,1690年改為「海會寺」,取其地河、海會流之意境;為台灣第一座官方修建的佛寺,又名「開元寺」。迄今,寺前街道猶稱「北園街」,台南往新化的幹道則稱「開元路」;谷地兩岸頂部在此處距離超過500公尺,十餘年前,由寺前俯瞰河谷,仍可依稀遙想當年港闊水深,艇櫓遊梭景象。近十餘年間,由於河對岸永康市密集建築發展,北園街在開元寺前更矗立數棟二十餘層的高樓,開元寺已經完全與溪谷景觀分隔。柴頭港溪谷底河床平時寬不過十餘公尺,目前淪為兩側建成地區的排水溝,永康市部分居民與民代甚至強烈要求將溪流加蓋,以便闢建道路;然而,尚未被建築物覆蓋的谷地仍處處有的莿竹、台灣構樹、血桐、苦楝等植物自生茂密,其見證府城地理變遷的意義與建構都市生態廊道的潛力不容忽視。

(二)竹溪

由柴頭港溪源頭往南約2.5公里的台地上,在民國70年代以前的漫野蔗田中,曾有一狹長清幽的水潭,名曰「夢湖」,為昔日府城南沿的竹溪主源。竹溪自此發源後先向西北流,到現今林森路與縱貫線鐵路立體交叉口附近向西方,再由府連路與健康路交叉口附近折向南流。在這附近,谷地轉為深闊,先後流經法華寺、竹溪寺,谷底高度降至10公尺以下,竹溪寺兩岸台地高度均接近20公尺,在低平的台南而言,其「山勢」格外挺拔。再折向西南,蜿蜒流經體育場、六信商職,進入南市第一公墓,最後在永安街附近流出台南台地,向西穿越櫻丘沙丘群,注入內海。竹溪向以河道彎曲與林木茂密著名,1652年Cornelis Jansz Plockhoy所繪的「大員及其附近地區海圖」上有一條十分曲折的小河流,其中上游兩側遍覆林木,應即為當時竹溪寫照;盧嘉興摩繪的「中譯安平地圖」上,這處森林被稱作「哈珍拿森林」(Hagenaars Bosch)。民國60年代,溪源所在的夢湖沿岸仍多樹木,並常有小水鴨與五色鳥等水禽出沒,筆者於民國63-66年間數度前往即曾目睹。如今,此處大致包括文化中心,及隔著中華路相望的18號公園。


自台地中部以西,大抵地形平坦並逐漸下降,到自公園路、自強街、永福路一線漸降為安平平原,或與櫻丘砂丘相接壤。整個台地在市區內略呈半月形狀,其範圍幾涵蓋整個今天的東區,以及中區、北區與南區東部;而明末漢人抵台登岸的大井頭、荷蘭人初墾台灣的熱蘭遮城均在台地西緣。因此,台南台地實為府城發展的重心所在。范勝雄(民80)曾指出:「古台南地形東半部為台地,西半部(府城範圍)急遽傾斜,隔一台江與外圍沙丘形成內海,南北有數條東西向的河流切割,注入台江。府城部分有如半璧滿月斜插入江,形家因謂之『半月沈江』」,指的即是台南台地的地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