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15. 週一
府城七丘
更早以「半月沈江」形容府城的,是連雅堂的「台灣通史」。在卷十六城池志中,述及「是年(筆者注:乾隆五十三年)十月二十七日起工,東南北三方,悉用舊址,唯西方近海,內縮一百五十餘丈,畫自小北以至小西,狀如半月沈江,故謂之半月城」;這是大學士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之亂後,與工部侍郎、台灣巡撫等官員會奏獲准築造磚城,雖因台灣未燒磚,改用夯土,但究竟優於之前的莿竹與木柵城。此後,台南府城多次修葺,大抵維持同一規模。因此,連雅堂指出府城城垣形狀由於受到台江內海海岸平直的限制,並非圓形;而正因為半圓城池映於台江,如同半月沈江。
城垣之內,仍屬台南台地西部,昔日有赤崁、鷲嶺、山仔尾、山川台、崙仔頂、覆鼎金、尖山等七座小山丘突出於地表。七座山丘都是台地西部的高點,但所以有「山丘」的感覺,多因小溪流過附近,溪谷低下而相對顯出台地高陡;例如,崙仔頂、覆頂金、尖山都與德慶溪及其支流經過有關,而赤崁北側則為德慶溪入內海之處; 山川台、山仔尾則與福安坑溪有關。
「赤崁」由荷據至清初,為內海東岸的臨海高地,荷蘭人因其形勢而築普羅民遮城,即今赤崁樓所在。在1998年的台南市數值航測地形圖上,其地面標高約為海拔8公尺,南側的武廟至大井頭在7公尺以上,西側蓬壺書院外均在6公尺以下,蓬壺書院、武廟各再往西不及100公尺的廣安宮、大天后宮、開基武廟等廟埕均僅約海拔4公尺,猶可見海退的痕跡。由赤崁往東方,地勢漸高,其南側有「鷲嶺」,為昔日府城繁華大街的最高點,今日為北極殿與台南測候所,海拔14公尺。由赤崁往東北,過昔日德慶溪,則有「覆鼎金」,即今日署立台南醫院所在,海拔高度約15公尺。由此再往北,今開基玉皇宮與兵工配件廠附近則有13公尺以上之高地,為昔日「尖山」所在。
德慶溪的主源應在前述台地中部凹陷的水塘群,約在柴頭港溪源頭水塘南側半公里內,即今東寧公園內,向西經過成功大學勝利校區與南一中之間,再由南一中北側到前鋒街一帶匯集其他支流,繼續西行。這一帶高阜即為昔日的「崙仔頂」,海拔高度在18至20公尺之間,至前鋒街一帶,高度復由18公尺陡降至14公尺以下。日據時期的州知事官邸即聳立於崙仔頂高地上,居高臨下,向西俯瞰城內大街,向東北眺望谷地對面青翠的竹園岡。
「山仔尾」,今延平郡王祠所在,祠西南側與南側庭院達海拔17公尺以上,祠西側牆外100公尺處已降至13公尺,而由建業街往西約300公尺至南門路口已降至11公尺以下。由延平郡王祠往東北則地勢逐漸升高,至東門圓環迫近海拔20公尺,此即昔日「山川台」所在。山川台以東地形大致在平坦處均維持19公尺以上,以西、以北則漸走低。往東北沿今日台南神學院與前鋒路帶狀高地至崙仔頂。
在近現代中高層建築密集興建於城內、福安坑溪與德慶溪相繼埋入地下之後,府城七丘在視覺上已經難以察覺;加以機動車輛代步的便捷省力,唯有自行車騎士可能感知昔日地表曾經有過的起伏,以及先民篳路藍縷的艱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